春日斜阳照映下,苏州河笼罩着一层金纱,碧波粼粼,河对岸的四行仓库清晰可见。这是南京东路街道“苏河之眸”零距离家园服务综合体天台望出去的景致,这座“零距离家园”实体阵地今年3月刚新近启用。昨天(21日)下午,首期黄浦区“零距离家园·开放麦”活动就在此举办,以“公共空间如何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题,基层干部、专家学者以及自媒体从业者围坐一堂,共同探索与思考:眼下,当上海有1.2万余个党群服务阵地,遍布市、区、街镇、村居、楼宇、园区、一江一河沿岸的时候,公共服务空间,如何更好定位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效能、形成可持续运营机制、切实满足群众需求?
作为黄浦区推出的一个开放的交流互动平台,“零距离家园·开放麦”也将持续聚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点、难点、热点,从黄浦区推进“零距离家园”工程建设情况破题,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共话治理、共谋对策,以期进一步推动黄浦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为上海乃至更广阔区域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理路径与方法。
“公共空间,如何计算这每一平米产生的价值”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个公共空间,我们该怎么去计算这每一平米产生的价值?”这是主持人秦畅抛出的问题。
以“苏河之眸”零距离家园服务综合体为例,有了更具象的体现——在综合体内的长者照护之家,每个房间里、卫生间里的镜子都是向下倾角安装的,即便是坐轮椅的老人,他能够方便的使用,照到全身;一进门,一面就是咖啡馆与街道党群服务站,另一面是以中医健康服务为特色的南东社区卫生服务点;健身房中,空中瑜伽房、跳操房、健身器材房等一应俱全;屋顶更别有洞天,“最美露台”设有“城市原点·初心印迹”南东红色地图和展示墙,与四行仓库隔河相望,是苏州河两岸景观的最佳观赏地、红色文化现场体验地。
在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明眼中,这些价值,都不是以商业价值来衡量的。就连“苏河之眸”零距离家园服务综合体本身,原址也是一个宾馆,黄浦区费了很大力气收购下来,最终放弃了商业用途,在苏州河边为老百姓增加了一处便民利民的公共空间——“把最好的地段、最好的资源、最好的房子拿出来建党群服务中心,提供为民便民的服务。”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汪仲启认为,“人民城市人民性,首先就体现在空间的人民性。”“苏河之眸”零距离家园服务综合体的打造,就体现了上海城市治理的变迁和人民性的回归:原先作为典型的经济空间,创造经济价值,现在则更多投入到公共领域,以更加均衡的价值回到整个城市治理的大格局中,“真正将‘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落在实处的体现。”
待到党群服务中心阵地打造完成后,“人气”是衡量的最终标尺。上海市党建服务中心主任薛巍认为,对于一个公共空间而言,老百姓是否走得进来、坐得下来,还愿意下次再来是政府打造与运作公共空间的目标。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沈春雷在改造了数个公共空间后,也有了自己的感触:“我们打造的是物理空间,也是社会空间、精神空间,所以对这些空间的打造,我最近有一个想法,从公共到共有到共生,到共赢,我们要体现不断的价值向上提升的过程,真正把空间的作用体现出来。”
“每个人都被照顾到,但又是服务者”
在黄浦,“零距离家园”有“服务全天候、覆盖全人群、完善全功能”的建设理念。周明说,“苏河之眸”启用一个多月来,也一直在探索如何真正有效地能够统筹、兼顾全人群的各种实际需求,“因为这个社区形态非常丰富,居住、就业的人群结构非常多元”。
但同时,这些人群也给他启发:在功能完善的过程中,能否导入更多的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包括工作在周围的一些白领、商务人士,甚至是偶然路过的市民游客,大家一起来做,兼顾各类需求,这样服务面更广、体验感更好。
沈春雷根据自身经历建议:在公共空间要形成一个开放的机制,各类人群能够从中获取很多信息,来不断提升、完善。“比如说成立了理事会,不是说相关的工作人员参与,而是周边各个有代表性的群体都能介入,经常会碰碰头、听听大家的意见。大家觉得不行的功能就拿掉,大家觉得好的就提升。还可以做评估,用数据说明到底哪个项目最好。”
脱口秀演员Fu大爷是土生土长北京人,眼下在上海工作。他的一口上海话,正是跟弄堂里的阿姨爷叔聊天时学的。“那么,入住这个综合体为老服务中心的老人,能不能也发挥他们的长处,教教上海话,比如为老服务中心可以开一个上海话小课堂。让他们也能够觉得自己在发光发热。而二楼玩瑜珈的新上海人,他们练瑜珈也可以到三楼做志愿服务,跟老人聊聊天。“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感受到被照顾,但又是服务者。”
作者:王宛艺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