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回暖,经济基本面的增长也带动了就业的复苏。3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3%,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但分群体看,16岁~24岁青年人失业率高达19.6%,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就业,仍然面临困难和挑战。
(相关资料图)
青年群体失业率高,其实是世界性难题。例如2022年欧盟27国15岁~24岁群体的平均失业率为14.5%,其中意大利为23.7%。长期的统计数据表明,青年群体的失业率一般高达社会平均失业率的2到3倍。从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背后的共同原因是青年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与结构、青年人就业的特点、经济周期的影响机制等。
在人力资本方面,与24岁以上的成人群体相比,青年人拥有的人力资本一般较低或者存在明显短板。即便是大学毕业生,在与工作岗位或工作单位相关的特殊人力资本和技能方面,他们与有经验的员工相比显然有明显差距。人力资本的不足或短板,是影响青年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就业的角度看,很大一部分青年是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就业的过程是由学校向工作过渡、由学生身份向劳动者身份转换的过程,这是青年就业的重要特点。在此过程中,青年人缺少求职、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找工作往往充满困难和挑战。他们面临的劳动力市场摩擦是这个群体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因素。同时,学校教授的知识与技能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加剧了青年就业的困难,如何顺利走好由学校到职场的最后一公里是全世界面对的共同挑战。
从经济周期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机制看,经济衰退和复苏对青年群体和核心劳动群体也会产生差异化的影响。一般而言,在经济衰退的初期,企业因为需求萎缩需要减少生产规模,企业一般从减少员工加班开始,如果经济继续恶化,企业会进一步裁减非核心员工,而很大一批青年员工恰恰属于非核心员工。统计数据显示,经济衰退最早影响的是青年人。在经济复苏阶段,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招聘新员工,往往也青睐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这一方面是因为老员工拥有与岗位匹配的技能,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企业不愿意承担培训年轻员工产生的成本。所以,经济复苏对就业的拉动通常最后才会传导到青年群体。
除上述共同的因素外,各国教育体系、培训制度、劳动力市场结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不同,也会使各国的青年就业和失业产生差异。
中国青年的人力资本水平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与此同时,就业创造主要发生在城镇地区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农村青年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青年面临人力资本较低和就业机会相对不足的双重压力;青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区域上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了青年失业问题。
中国青年失业问题还与我国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新经济和新就业形态发展相关。中国产业正在经历快速的转型和升级,低技能岗位在快速减少,但未上过大学的青年群体的技能提升跟不上产业的步伐,使得低教育程度的青年就业进一步恶化。同时,新就业形态在就业岗位创造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很多青年人的第一份工作。而新就业形态在劳动保护、工作稳定性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从业者更换工作频繁,推高了青年失业率。
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根本,在于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水平和技能与市场的适配程度。第一,要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增强技能培训的可及性。第二,要把教育体系与市场更好地融合,减少技能供给与技能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把人才培养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实习、实训等培养环节使学生培养更好满足市场需要。第三,要建立针对青年群体的培训体系,助力他们成长为成熟的劳动者。
建立和健全系统机制体制,解决由学校到劳动力市场最后一公里这一关键问题。建议政府通过一些政策措施引导学校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引导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对青年就业开展精准服务;通过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业雇佣和培训青年劳动者。
针对青年失业的政策措施,要兼顾当下和长远。研究表明,青年群体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遇到的失业等负面冲击,可能会对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产生长期的影响;另外,青年经历失业冲击后,会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来弥补冲击造成的损失。针对青年的政策措施,既要促进青年当前的就业,也要关注失业对青年的长期负面影响,应该在政策设计上因势利导地发挥青年的主动性以减少失业的长期负面影响。解决青年失业问题,政府、教学机构、企业和青年自己都责无旁贷。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
发于2023.5.15总第1091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赵忠
标签: